前段时间,到日本旅游,顺手买一台电饭煲、几套马桶盖回来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其实,电饭煲、马桶盖这类日常用品在国内早已普及,质量不比国外产品差多少,而且价格也很低廉。国人之所以青睐“日货”,甚至不远千里到日本买好带回来,“日本制造”产品的“小而专、专而精、精而强”是重要因素。这与我国一些中小船配企业近年来盲目扩张,一味贪大求全,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特别是在船市低迷形势下生存艰难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家船配企业的老总日前向记者透露,一些中小船配企业最近在千方百计承接订单时,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面对附加值较高的订单,因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实力不强而接不到;面对价格较低的订单又因扛不住成本压力而被迫放弃。他表示,鉴于船市低迷形势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中小船配企业亟须迅速改变前几年那种“大干快上”的思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专注自身产品领域,致力打造精品。
我国中小船配企业数量多,企业分布散,其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大多“各自为战”,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降低了产业效率,而且很难就一些重大课题开展大规模、深层次协同研究,使许多中小船配企业陷入“低价竞争—利润低—研发投入少—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没有“做专做精再做强”的观念是重要一条。许多中小船配企业在市场行情好时,一窝蜂地盲目扩张,一味谋求“做大”;缺乏持续创新的观念和动力,不愿意投入较长时间和较多资金进行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囿于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在土地审批、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便捷化”的服务,成为一些中小船配企业盲目扩张的“幕后推手”。一旦市场陷入低迷,许多中小船配企业就只能通过“价格战”来争夺市场,甚至不惜降低产品质量。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也不乏优秀的中小船配企业。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能享誉该领域,其成功的秘籍之一就在于自始至终专注锚链的生产制造,并持之以恒地走质量为本、科技创新之路。同时,该公司专注拓展自主品牌产品领域,通过加强技改、增加研发投入,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海工系泊链等多种产品,提升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延伸了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实现产品升级,最终,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为船舶行业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品牌。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船接单量严重下滑,这预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造船业形势并不乐观。在此形势下,我国船配业难以独善其身,那些以同质化产品为主,又不注重产品升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船配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被淘汰出局也毫不令人意外。对于中小船配企业而言,当前能够维持正常生产已实属不易,若要在夹缝中求存,就需找准战略定位,并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而不是亦步亦趋。业内人士建议,要改变贪大求全的观念,树立做精做强的意识。中小船配企业首先可学习一些成功企业的具体做法,通过借鉴标杆企业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产品定位。其次,要持续进行创新。中小船配企业可以从产品的种类、质量、功能、稳定性、服务等方面入手,从改善细微之处做起,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中小船配企业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方法。同时,要主动参与国际认证,积极申请专利,提升竞争力。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对那些有一定技术积累、产品有市场有前景的中小船配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对企业的新品研发、出口等给予利率优惠、退税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做专做精再做强。
日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要求,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对骨干船企和船配企业的要求,也是对中小船企和船配企业的要求。站在“十三五”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中小船配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专注做精、做专,提高产品档次,与大型企业错位竞争,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