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集装箱船造船热潮将全球手持订单推至历史新高。创纪录的规模映射出市场对新运力的旺盛需求,同时也引发担忧:随着交付潮临近,市场或将再次陷入长达十年的运力过剩阴影。
集运市场研究机构Linerlytica在其最新报告表示,经历了过去12个月的订单潮,当前集装箱船手持订单已经达到1040万TEU,创下历史新高;手持订单占现有船队比例攀升至31.7%,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Linerlytica警告称,上一次手持订单占现有船队比例超过这样的高位水平还是在2004年至2009年间,当时庞大的手持订单量导致了长达十年的供应过剩,集运行业不得不花费十年时间才得以消化这些运力。今年年底前,仍有超过100万TEU的在建新船计划交付运营。
Linerlytica提供的1040万TEU数字高于其他竞争性数据提供商的统计结果。根据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截止目前集装箱船手持订单为987万TEU,同样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今年以来,以全球最大集运公司地中海航运为首,集运巨头持续订船扩张。今年2月,地中海航运与长宏国际再签4艘217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订单。4月,地中海航运又在恒力重工增订6艘220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6月,地中海航运在长宏国际增订4艘21700TEU双燃料船,在外高桥造船增订4艘21000TEU双燃料船。7月,地中海航运继续在长宏国际追加订造2艘同型船,在韩通船舶重工和招商局重工(江苏)分别订造3艘21000TEU双燃料船,同时还在恒力重工增订2艘22000TEU双燃料船。
全球第三大集运公司达飞今年也已经在江南造船和HD韩国造船海洋分别订造了12艘18000TEU双燃料LNG动力船。最近有消息称,达飞正计划订造最多12艘21000TEU至24000TEU级集装箱船,并已向多家亚洲船厂发出询价,这是达飞两年来首次订造2万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
运力排名第四的中远海运集团旗下东方海外于今年4月在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和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订造的总计14艘185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排名第六的日本海洋网联船务(ONE)在韩国HD现代重工订造了8+4艘160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
排名第七的长荣海运今年年初在中韩两家船厂订造11艘24000TEU全球最大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其中广船国际建造5艘、韩华海洋建造6艘;近期,长荣海运又传出将订造12至14艘14000TEU双燃料LNG动力新巴拿马型集装箱船,并正式向船厂发出了投标邀请。
排名第十的阳明海运今年陆续订造了13艘8000-15000TEU级集装箱船,包括日本今治造船建造的6艘8000TEU甲醇预留船,以及韩华海洋建造的7艘15000TEU双燃料LNG动力船。
与此同时,排名第二的马士基正计划订造最多12艘180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并为此邀请船厂就8+4艘、以及6+6艘两种方案进行报价。排名第八的韩国HMM最近向韩国三大船企HD现代集团、韩华海洋、三星重工发出了招标书,要求三家船厂就6+6艘13000TEU双燃料LNG动力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进行报价。
此前,克拉克森在统计上半年的订单数据时指出,尽管2025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整体订单量较创纪录的2024年有所下滑,但集装箱船新船订单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上半年集装箱船新船订单已经达到了201艘约192万TEU,尽管与2024年全年460万TEU的最高纪录相比增速放缓,但仍然是近十年平均值的两倍。
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按CGT计算,今年上半年集装箱船新船订单达到了870万CGT,相当于全球新船订单的一半左右。其中,中国船企依然占据了集装箱船建造市场的主导地位,上半年中国船企承接集装箱船订单总计134艘117万TEU,市占率约为61%。
当前集装箱船手持订单绝大多数都由中国船企建造。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在全球集装箱船手持订单前十位的单体船厂中,有7家来自中国,分别是排名前三的新时代造船(73艘约390万CGT)、新扬子造船(72艘约340万CGT)、舟山长宏国际(50艘约300万CGT),排名第五位至第七位的上海外高桥造船(42艘约220万CGT)、恒力造船(大连)(28艘约220万CGT)和扬子鑫福(30艘约220万CGT),此外还有排名第九位的江南造船(31艘约200万CGT)。
另一方面,韩国船企仅有三家进入前十位,分别是排名第四的HD现代重工(39艘约240万CGT)、排名第八的HD现代三湖(41艘约210万CGT)以及排名第十的三星重工(26艘约170万CGT)。
不断增长的手持订单引发了业界对于未来市场运力过剩的担忧。Linerlytica预测,集装箱船船队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需求增速,市场供需失衡的状态预计将持续至2029年。
根据运价平台Xeneta的数据,以2019年为100点基准,当前全球船队规模指数已达145点。同期全球集装箱航运需求指数仅从100点增至113点。即便考虑绕行好望角所带来的“TEU-英里”增加,需求指数也仅提升至130点,远低于运力增幅。
Xeneta在报告中称,在全球船队运力严重过剩背景下,集运公司正面临巨大挑战,设法阻止运价进一步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