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瞿世民是在一个初夏的上午,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房间,柔和而温暖。瞿世民的书房和客厅是连在一起的,入门便注意到一排整齐的书架,堆满了各类关于工程和港口建设的书籍。小黑板上挂着几幅泛黄的海图,每一幅都见证了他与“东方大港”的不解之缘。
瞿世民与好友在阳台交谈,年近九旬的老人银发如霜,却精神矍铄。他穿着一件彩色条纹的酒红色polo衫,眼神坚定而温和。看到我们进来,忙招呼我们坐下。“你们来了,来这里坐,我们慢慢聊。”他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但依然中气十足。
小茶几上摆着一杯热茶,袅袅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我跟港口的故事,还得从我的母亲说起。”他说这话时,语气中透着一种历经岁月的淡然和坚定。
缘结东方大港
瞿世民于1934年6月9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是最早提出建设洋山港的专家。祖父瞿直甫留学日本,创办瞿直甫医院,父亲瞿承方获协和医学博士后和吴国帧一起公费赴哈佛大学留学,母亲黄恩赐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慈母从小便教导我要和曹操相反:即使天下人负我,我也要助天下人。”回头看,瞿世民屡遭碰壁却仍坚持自费考察、自费科研或许在此便能窥得些许端倪。
“战争时期我继承救死扶伤的医生祖业。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就不同了。当时我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地理课代表。”
“慈母黄恩赐是孙中山先生同乡,也极爱国。她见我爱地理,就赠我孙先生著《建国方略》和一册地图,书中指出上海港的贸易额十倍于香港,比宁波大一百倍,地理位置极好,可由于长江口‘拦门沙’的存在,孙中山认为上海港只能是‘僵死之港’,于是孙中山跳出黄浦江再跳出长江口在海滨的乍浦建港。虽有改善,但乍浦港仍水深不足。我便立志去找上海附近的深水港。”
初探深水港
“高中毕业后我就考入河海大学(当时名华东水利学院,其前身也是黄炎培先生创建的)水道港口专业本科。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港务局工作38年至退休。”
“求学期间,除了港口和建筑专业知识外,我还学习了地理、未来学、摄影、中国智谋学等知识,这为后来发现深水港以及促成‘东方大港’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腾飞,急需码头。可碍于技术条件,当时上海港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办法找深水港。我深入研究了黄浦江到长江沿岸一直到杭州湾的水深情况,提出吕泗,洋口,长江口北支三方案,未被采纳,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上海之外的港口。但由于受行政区限制,当时上海市无权去市外调研港口,港务局未批经费。”
“1983年交通部进行了深水港普查,交通部的港址表限于10万吨级,而当时全球已有50万吨级港口15个。表中上海仅有1-2万吨级港址。邻近的5-10万吨级港址有浙江的绿华山和江苏的小洋口。”
“1984年因为上海市政府不便调研市外深水港,民建领导刘靖基用他的爱建公司出资请日夲的野村研究所来调研杭州湾深水港,他们推荐的宁波、舟山及岱山等港址,也不是最深,没有入选。”
“无人相信长江口外混黄海水中有深水港。但上海急需深水港。”
一波三折
“1987年慈母给我三千元遗产。我请了两年长病假,冒着极可能失败的风险去调研。调研没有海图不行,但当时海图为保密信息,后经民建介绍,得以购得海图。我不晕船,有次挂黑球(由于风浪大,港口升黑球警告渔船不要出港)还顶恶浪出海,终于找到了深水港。”
“1989年9月17日,我请民建副主委王洪昌转信朱容基市长推荐吕泗,洋口,衢山,马迹山四港址。由于鉴定单位误判而未被采纳。我未灰心。又于1990年5月9日在交通部舟山会议上发表了《大衢山,长江口外30万吨港址》的论文,获二等奖。交通部的港址表上深水港止于10万吨。一时引起哄动。”
“时逢宣布浦东开发,正愁没有深水港。得此消息,倪天僧副市长立马约浙江省柴松岳副省长同去考察,在我得奖23天后成行。可惜工作人员不知衢山属岱山县误去了嵊泗县,考察了绿华山岛港。我不放弃,7月我单身再去洋山,在书记贺才学陪同下考考察了大洋,小洋和洋东无人岛。”
据瞿世民介绍,倪副市长于次年又令市科协召集八十余位专家去嵊泗县开会讨论深水港问题。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没有采纳瞿世民将笫三、四代集装箱船码头建于洋山港,笫五代以上建于衢山港的意见,而是推荐在绿华山建港,但吴邦国和黄菊二首长去考察后认为条件不具备。因此下令研究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
长江口整治目标是-12.5米深,按当时船舶吃水来看勉强够用,岛港议题多被搁置。
“1994年第五代船问世。韩国开发了水深25米的光阳港和水深18米的加得岛港。所以我发表了水深23.5米的衢山港建议。相关建议重新得到重视。1995年我再次发表的衢山建港论文获中央常委会采纳并给上海增加一个航运中心。”
“1995年7月嵊泗县长钟达闻衢山港将建后便想给洋山布置些小码头,于是令洋山镇长贺才学找到我,让我为其建造几个小码头写一份报告。”有趣的是,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原本计划建造的衢山港阴差阳错地变成了洋山港。
守住洋山
“1996年1月李鹏总理来上海宣布建设上海航运中心,李鹏总理未提洋山港,他的意见是港址设在宁波,上海和浙江合作建航运中心。”
“按当时条件来看,洋山比北仑浅6米,只能称亚深水港,不宜单独推出和北仑港竞争。除水深不足外上报的规划未形成港湾难御风浪。”
“我又耗时五年研究改进规划。遍研世界港口,去同济学建筑以解决规划问题,三次冒险去现场考察台风,终于研究出可御浪的S形规划方案,救活了洋山港。”瞿世民的论文《建S形洋山港,创数千亿效益》于2002年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
“当时,我倾尽全力研究深水港建港方案。最窘迫的时候,穷到只乘1元非空调车。1999年,诸葛宇杰同志雪中送炭,为我提供免费打印、复印等服务。”
“平心而论,洋山北仑各有所长,北仑很好,是必须建的,不足之处正是洋山所长,反过来也一样。”
“我的报告请李国豪等院士签名后再请汪道涵同志呈江泽民主席,获特批,洋山港才得以开工。”
要看到未来
时间来到2024年,洋山港的建设还是如火如荼。去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TEU稳坐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的位置,东方大港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年届九旬的瞿世民港口研究仍未停止。
“以如今的形式,未来中国港口吞吐量的预测扑朔迷离,这将由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主导。港口办的同志讲,不建衢山港也可应付。但效果大不同,环保是重中之重。按照当下的水深情况,长江口、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都要挖泥。但用衢山港则无需挖泥,而且,矿砂和原油船在衢山减载后去宁波舟山港,后者就无需浚深了。”
“船有大中小,航程有远中近。顶级船泊位建在衢山港。中级船泊位仍用洋山港。我的建议是在衢山港建一或二个泊位起步,以后视需要逐年增建。”
“至于宁波舟山港,自动化码头现在建在梅山岛,离地理上的长三角比衢山港远。运费增加。所以以后增建顶级泊位应优先选在衢山。大洋和小洋通海航道共用也不够深。浅水深用,深水浅用的现状需要改变一下。”
“再说什么叫国际航运中心?定义是集装箱国际中转港,要求能全天候运行且有腹地箱量支持,箱多航班密度大。目前,洋山位置优于釜山,但非全天候,要候潮,所以中转不多。”
“洋山港还有一个缺点是陆域太小,北侧项目完成后可以大幅缓解,但还不够。临港产业在30多公里外,增加运费和不便。相比洋山衢山,宁波舟山港离长江口更远。所以不用衢山港也可以,但中转量少,环境污染,物流成本高,影响投资吸引力。港口多处可建,效果大不相同!”
“而目前新加坡正在建水深23米的大士港。如果建了衢黄集装箱港,条件优于新加坡大士港,在未来也将吸引更多的中转量。非现有港口可比!”
结语
走出瞿老家门,仿佛从那段满载历史厚重与宁静的时光,重新踏入了现实的喧嚣与浮躁。瞿世民的事迹或许不常见诸于官方记录或主流媒体,但他的口述实录却真切地记录下了那些不可磨灭的历史片段。那是一个人追梦的故事,是我国港口建设发展的缩影,亦是中国港口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这篇口述史中,瞿世民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挚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港口建设的发展画卷。他的一生,既是一个工程师的不懈追求,也是一个爱国者的赤子情怀。
|